您好,欢迎来到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!
游客,请登录
19世纪90年代到1919年

19世纪90年代到1919年

(0人)

免费

  • 收藏

  • 分享

  • ×

    手机QQ扫描二维码获取文件,点击右上角...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

    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文件,点击右上角...按钮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

请输入访问密码

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(19世纪90年代—1919年)

阶段总体特征:1.列强侵华加剧,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民族危机严重;(社会的沉沦)

2.近代化“整体发展”:政治民主化成就突出、经济工业化、思想理性化、生活文明化;(社会的上升、进步)。

民族觉醒与探索构成此时中国历史的主旋律。

1895—1919年的近代中国

1.列强侵略

(1)甲午中日战争

(2)八国联军侵华战争

2.清政府改革:

(1)戊戌变法

(2)清末新政

3.救亡图存高潮:

(1)义和团运动

(2)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民主政治道路

维新派:戊戌变法——君主立宪

革命派:辛亥革命——民主共和

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:

从革命史观看,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,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。

从现代史观看,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,它促进了中国政治。经济、思想文化的现代化,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。

从整体史观看,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,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

从文明史观看,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化文明的转变,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,它促进资本主义民族进一步发展,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

从社会史观看,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

经济、社会生活主干

1.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,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。

2.民族工业初步发展

3.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

4.民国前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:断发易服、废止缠足、社交礼仪、婚丧嫁娶、称谓等

5.交通领域、

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

晚清时期:19世纪六七十年代—产生

19世纪末—20世纪初4—初步发展

民国时期:

20世纪初(1912—1919)—短暂春天

南京国民政府前期(1927—1936)—较快发展

抗战时期(1937—1945)—日益萎缩

解放战争(1946—1949)陷入绝境

新中国初期(1949—1956)

2.民族工业的特点

产生原因:没有资本原始积累(先天不足)

产业结构:以纺织等轻工业为主(后天畸形)

地域分布: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

实力: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(发展曲折)

发展过程: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

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

两面性:革命进步性、软弱妥协性

影响中国民族工业 发展的主要因素:

不利因素:

(1)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

三座大山: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

(2)政局动荡(战争和革命不断)

(3)先天不足(资本原始积累不足)

(4)后天畸形(工业结构、地区分布)

有利因素:

(1)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

(2)政府鼓励兴办实业

(3)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

(4)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

民族工业的地位、作用

(1)产生与半—半社会,深受三座大山压迫,始终没占据主导地位

(2)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力量

经济:新的经济因素,有利于工业化

政治:新的政治力量:

资产阶级——维新、辛亥

无产阶级——新民主主义革命

思想:传播西方文化

动摇封建正统思想(新文化运动)

比较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的异同:

(1)同:都主张民主政治

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

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

都促进了思想解放

都为了救亡图存

(2)异:手段不同

所倡导的政体不同

近代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

太平天国:从反儒到宽儒(起义建立政体,巩固政权)

洋务派:“中体西用”(长期闭关锁国导致自大,维护封建统治)

维新派: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,借用儒家思想,为我所用

(减少变法阻力,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专制的合理性)

革命派: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精髓来建设新文化

(民主革命形式的发展,救亡图存)

激进派:反对旧思想,提倡新思想

(袁世凯复辟,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)

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:

1.主题: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

2.内容、广度和深度: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、由表及里、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过程

3.方向:从以英美为师到“以俄为师”的转变,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

 

 

 

[展开全文]

授课教师

CopyRight©2018 济南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 版权所有   由山东星悦智慧城市运营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
Document